文章來源:農業農村部 轉載自:老羅談冷鏈微信公眾號
近年來,北斗導航、5G等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流通、服務等環節,在一些地方,農業不但改了模樣,還變了內涵:物聯網、大數據引領“無人化”農業正逐步替代看天澆水,靠經驗施肥的傳統耕作模式,數字農業將會是農業現代化的更高級階段。我國“十四五”規劃首次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安全保障類約束性指標,在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予以明確。文章簡述了數字農業農村的發展背景、發展現狀與趨勢,當前,能否讓數字農業從一些地方的“盆景”變成大規模推廣和應用的“風景”,還需加快科研應用轉化提高生產經營效率,通過數字農業把農民、新型經營主體、涉農企業、行業組織聯系在一起,形成更強的競爭力、更高的生產力,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助力。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也是信息化水平突飛猛進,通過物聯網照進現實的世紀。信息化與物聯網技術對于我國農業發展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在這個機遇當口,任何的遲疑、任何的懈怠、毫厘之間的失之交臂,都可能導致未來在農業產業升級乃至糧食安全博弈中付出代價。從世界各國來看,各個大國都把信息化作為國家的重點和優先發展方向。我國提出要用信息化整體帶動和提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
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推進信息化的重大決策,包括《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互聯網+」行動計劃》《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等重要文件。農業農村部印發了《「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化發展規劃》《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等多份文件文件。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測算,全球數據已經進入了爆炸增長的時期,預測至2025年全球的數據總量為175ZB。相較于2005年全球數據總量152EB,20年間增長逾千倍。其中我國已于2018年起成為數據總量最多的國家,且年均增速近30%。未來,數字經濟將逐步成為衡量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美國的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超過60%,英、德、日等發達國家,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幾乎都超過了50%。而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31.3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但占GDP比重為34.8%,距離美國60%的占比相去甚遠 。數字轉型是信息化的最終目標,農業作為三大產業信息化數字化程度、GDP增值占比最低的一項,加快推進數字農業產業化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而數字轉型路徑的規律都是有跡可循的,首先是信息的數字化,即如何把信息變成數據,然后是業務數字化,即如何通過物聯網設備深度參與農業生產與服務環節中,最終是要實現農業整體的數字轉型。我國數字農業發展初具成效
▲2021年1月9日,浙江省建德市楊村橋鎮草莓小鎮示范園區草莓大棚,新研發的草莓采摘機器人伸出機械臂,根據程序設置采摘成熟的草莓 徐昱攝近些年我國數字農業與農村信息化發展初見成效,農村網絡覆蓋水平是最直觀的佐證。根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2018年數據,全國農村寬帶網絡覆蓋率已達98%,貧困村寬帶網絡覆蓋率突破95%。全國范圍內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綜合水平為33%,其中農業生產環節信息化水平相較物流銷售服務環節最低,為18.6%。這些年,數字經濟發展最突出的就是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同時,還一直保持比較高的增速。據統計,2019 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為1.7萬億元,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3975億元,增長27%。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發生之后,電子商務,尤其是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比往年的速度更快。而數字農業水平的提升將能夠在源頭上優化緊急狀態下生活物資保供能力。目前,我國已經在9個省份物聯網方面部署實施了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示范工程,最初進行以蘋果、大豆、棉花等6個重要經濟作物的全產業鏈數據中心建設試點工程。此外,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認定超400個,已批復數字農業試點縣、數字農業創新中心、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項目100個。這些農業試點基地的實踐也有助于各地域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特色農副產品具備充分的市場競爭力,走出同質化競爭困境。我國數字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此同時,數字農業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問題,主要方面有:關鍵研發滯后,傳感器自主水平低,缺乏專用芯片,智能裝備研發起步晚;數據資源整合共享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農業產業中的現實問題成效不明顯,生產環節尤其薄弱;農業數字經濟明顯滯后于二、三產業。以2018年數字經濟占產業增加值比例為例,農業數字經濟僅占農業增加值的7.3%,遠低于工業的18.3%、服務業的35.9%。信息服務的精準性、普惠性想要提升,目前來看,在專用芯片領域未取得長足進展情況下,需要由電信運營商負責提供網絡覆蓋基礎,保障農業數據全面及時上傳;由農民與新型經營主體對物聯網設備進行損管、檢修與增補,確保連貫全面的數據積累;再是由各地市農業數據中心與區域農業研究力量通過數據分析,不斷完善作物生長建模;最終通過數字農業技術的推廣與培訓,把最先進、最因地制宜的農業生產技術快速形成應用。「十四五」規劃的出臺是農業農村發展數字轉型沖關的重大機遇。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廣闊前景有兩點重要的支撐,一是農業是數字資源最豐富的行業,越是深入挖掘農業生產效率越高,二是農民對數字技術的需求迫切,越是推廣應用農民綜合收益越多。因此數字技術對于農業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優化提升意義重大?,F代信息技術對提高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的作用會越來越凸顯。數字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相較傳統農業也會不斷建立擴大競爭優勢,數字技術將成為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最后在數字時代,農民、新型經營主體、涉農企業、行業組織,都將在數字農業的結合下形成一個相互共生的關系。▲ 2021年8月30日,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清塘鎮濂溪大洞蔬菜基地,灌溉系統在給蔬菜澆水 陳思汗攝日本的數字農業發展起步早,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發展數字農業,前置環節是利用實時傳感形成在線數據流、積累歷史數據記錄、構建動植物生長模型;在此基礎上實行精準化種養,最大限度發揮動植物生長潛力,減少投入,降低成本,實現優質、高產、高效,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當物聯網條件初步具備之后,依靠5G網絡加北斗導航,實現精準無人作業,提高智能農機覆蓋率;最后面向消費者時,通過大數據、云平臺精準公示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數據信息,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全;最后是通過數字農業的采集分析應用循環,把農業生產流通與服務的經驗、知識和技術數據化,逐步實現智能化生產,降低農業從業門檻,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的整體數字轉型。推進數字農業發展,要充分發揮大數據的預測預警和優化投入要素結構兩大核心功能。就是說,大數據必須要有預測預警的功能,做到氣候農情先知道,同時要優化投入要素結構,提高全要素的生產率。具體來講,要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地域農業數據中心主要是推進數字技術的落地。在數據中心建設的過程中,要加速推進現有數據資源的整合,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農業數字資源體系是需要久久為功的關鍵工程。對于各地域受到各級財政支持的農業試點項目,尤其是涉及信息化的項目,最好在立項之初就明確把數據共建共享作為一項義務向各方參與主體申明,后續的試點項目批復應該在可行性分析中考慮到這個項目會積累采集到數據類型與內容,需要何種類型的研究工具,并在驗收時把數據是否實現采集與初篩作為驗收的前置條件。此外,要建立數據資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機制,在數據中心建設過程中參與共建的主體都有權參與到數據共享當中來,通過建立健全市場主體共享數據的制度機制,打破數據壁壘、互通有無。以單品種全產業鏈為主線建設條數據,就是說包括蘋果、大豆、棉花、糧料等單品種的全產業鏈大數據;因為大數據落地,必須依賴于縣域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園區為單元的塊數據;特別要注意數字農業閉環迭代的三個環節:采集、分析、應用,這三個環節必須形成循環,才能持續促進。不是說把數據收集起來了就完事了結,最重要的是在分析基礎上形成模型,最終關鍵是回到應用、帶動發展。加大數字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應用推廣力度。在政策上,需要將農業傳感器、智能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日本在這方面有很好的先例,一般農機補貼30%,智能裝備補貼 50%;目前全國開展的農產品一安全示范縣、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都非常適合作為數字技術應用試點開展實踐;未來還需要布局建設一批農業大數據試點示范縣和數字農業經濟示范區,前瞻性探索5G和區塊鏈在農業農村經濟生態中的應用場景。▲ 2021年12月4日,湖北秭歸的電商主播在郭家壩鎮擂鼓臺村的生態柑橘園直播推介紅肉臍橙 王罡攝傳統農業的數字化改造是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主陣地,信息化農業生產與服務對提高農業的附加值有著關鍵作用;培育農村推進數字技術產業鏈是農業數字經濟發展的主戰場,這里適合依托「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紅利,創新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目前電子商務在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依舊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把農產品的電子商務外銷與工業品采購下鄉相結合,增加農村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的消費力屬性,大力發展內容電商、品質電商、社交電商、視頻電商等。這些都需要從事數字農業事業第一線的涉農企業擔負更大的社會責任,把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的數據鏈、產業鏈、價值鏈結合好、發揮好。政策、農事、商務信息資源整合共享作為農業信息服務的前置條件。要通過農業服務業務推廣,把數字技術落地到千家萬戶,加快建設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開發一些農民生產易用、企業經營常用、分析研究好用的APP,大力發展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讓農業現代化道路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