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老羅談冷鏈微信公眾號
提到互聯網大廠,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穿著格子衫的程序員在電腦前飛速敲代碼,BUG堆積如山,還有永無止境的KPI。
互聯網就像虛擬世界一般,一點都不接地氣。如果提到"務農"倆字,相信更不會有人將它跟互聯網公司掛鉤。然而事實上,這屆互聯網打工人隨時都可以搖身一變成為“農民工”。在自己的工位上打理花花草草,下班之后一起上一場放松的花藝課,又或者是在自家陽臺享受“采菊東籬下”的快樂。不僅如此,互聯網大廠也紛紛開始布局農業,養豬的養豬,種菜的種菜。或許你這個時候才意識到,互聯網的主業,早就變了。
在過去的10年里,放眼全球,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入局農業。僅在印度,2014年至2019年期間,對農業技術的資本投資總額就達到了17億美元。我國數字農業雖然起步較晚,但從2015年開始,各個互聯網大廠也都開始重倉農業。
傾轉雙旋翼農業無人機正在稻田中噴灑農藥 。2015年開始各大互聯網企業都開始進軍農業,推動中國農業智能化數字化發展 / 視覺中國
根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在2020年發布的報告,2019年中國農業數字經濟增加值占行業增加值比重為8.2%,同比提升0.9個百分點。你可能沒有辦法體會到這些的數字帶來的變化,但是互聯網公司,真的開始務農了。就拿互聯網運營人來說,你想象的畫面可能是,一個年紀不大的小編,正打開好多聊天窗口,跟各個崗位的人溝通對接,各種社交平臺來回切換、眼花亂聊的數據滿天飛。但你一定想不到,其實運營也可以是跟在豬群后面跑步、追逐,帶著黑豬曬太陽、拱玉米、做操的"鄉村養豬仔"。社交平臺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討論互聯網農業這個話題。僅僅在微博上以“互聯網+農業”為關鍵詞的討論和信息,就有超過2000多萬的閱讀量。
稻田里以太陽能為燃料的監控設備,再輔之以配套數據檢測統計工具,能夠在極大程度上降低農業勞力成本 / 視覺中國
知乎上關于互聯網農業話題的提問也層出不窮。從在校大學生到行業大咖,關于互聯網與畜牧業結合的創業經驗的討論熱火朝天,甚至還有人提出了區塊鏈技術在農業上會有怎樣的應用場景的問題。人們天馬行空的討論著未來農業的趨勢和前景,讓農業這個原本容易被忽視的產業,在互聯網公司入局之后,成了熱議的焦點。不僅如此,你可能會發覺,在互聯網的加持下,市面上突然冒出來許多不知名的產品——芭樂、油柑、鴨屎香茶....以前聽都沒聽說過的水果、茶葉、農產品經過互聯網走到了你的工位上。互聯網也真正的成為了農業走進我們生活的平臺,開始"務農的"大廠們,也紛紛卯足了勁,開始"下地干活"。
以農業起家的拼多多為例,從2015年起就開始經營農產品零售,而如今,拼多多成為了坐擁 8.6億活躍用戶的真正農產品"大戶",硬生生的將互聯網務農卷了起來。
農業和互聯網的關系,可謂雙向奔赴。
無論是農業被卷起來,還是互聯網躋身新賽道,都是一種必然選擇。而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農業亟需互聯網。一直以來,傳統農業的產業鏈都面臨多重挑戰和難題。我們總說農民都是靠天吃飯,其實這背后的意思,講述的正是我們國家傳統農業面臨的問題。就拿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來說,很多北方人都不知道釋迦這種水果,每個初到海南的北方游客,都會詫異的問一句"這是什么呀?"這就是我們傳統農業中的一個困境:生產資源分散。
對于非本地人而言,乍一聽釋迦,可能還以為是釋迦摩尼。傳統農業背景下,生產資源分散,長途供應難度大,一騎紅塵妃子笑背后,是大量的勞力投入與精力付出 / pixabay
因為氣候土壤的不同,每個地方的農產品也各有不同,生產資源這么分散,想要吃到當地新鮮的農產品,供應鏈又是個挑戰。以鮮花市場為例,網購鮮花成了一種流行趨勢,但鮮花本就是一種"脆弱"的產品,路上時間一久,花就都蔫兒了。但是供應鏈健全之后,東北人也能擁有云南專屬的“花花世界”。
花卉供應鏈完整起來后,鮮花運輸的難題就解決了 / 視覺中國
同樣發展起來的還有肉類產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2020年我國的豬肉產量約為4113萬噸,約為全球豬肉產量的42%。產量這么大的背后,更離不開互聯網公司提供的技術支持。許多公司申請了多項有關養豬技術的專利,其中包括豬圈棚舍的通風和排泄物處理等,還會為每一頭豬建立檔案,實時監測他們的健康數據。各項技術都達到了,產量也增大了,但是賣給誰?更大的市場在哪里?這些又成了頭疼的問題。廣西玉林,是我們的"百香果之鄉"。早年,農民種植百香果,銷路打不開,收益甚微。1988年出生的百香果商家龐志玉,從小就對做生意感興趣,他跟家人們瞄準了拼多多,東拼西湊,湊出了創業的錢,在拼多多上交了押金開了店,起了個霸氣的店名"玉林百香果",然后開始挨村挨戶收果子和發貨。開店之初,他每天大概有200-300單訂單,沒過多久,日訂單量上漲到了500-800單,甚至很快就突破了1000單?,F在他已在拼多多上累計賣出了1500萬斤百香果,總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不少農民意識到,原來拼多多可以提供這么大的市場。拼多多還依靠利用自身技術,打造了"農貨中央處理系統",輸入各大產區包括地理位置、特色產品、成熟周期等信息,經由系統運算后,將各類農產品在成熟期內匹配給消費者,為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了一條直達8.6億用戶的快速通道。經由這條通道,吐魯番哈密瓜48小時就能從田間直達消費者手中,價格比批發市場還便宜。不僅解決了農產品銷售困難的問題,也讓消費者在更合理的價格內享受天南海北的農特產。
科技賦能、技術加持下的農業已經邁向了數字化時代。不過,如果你以為這就已經夠高科技了,那你還是被限制住了想象力。這些只是如今農業發展的新開端。而各類互聯網公司不滿于此,早就開展了新一輪的、面向未來的技術準備。大廠們日夜深耕于更嶄新的技術研發,各類技術的比拼實驗,"新農人"的培養,為農業難題提供了更多的解決方案,促進農業以數字化應用為紐帶,全面實現數據化,推動高投入產出、高效率、精準化、智能化農業時代的到來。
2020年7月30日,甘肅一現代農業智能園區內,現代高科技智能化設施溫室項目工程正在緊張有序的建設中。智能化設施助力推動農業發展 / 視覺中國
以拼多多為例,它獨有的"拼團"購物模式,可以在短時間內觸達更多人群,讓產品訂單在相同需求的人群中實現快速聚焦。分享在微信里的拼單鏈接,以及簡化購買流程,在微信中直接下單和付款,讓整個購物流程更易被最大化數量的受眾接受。這吸引了更多人加入電商行業,成為新農人。拼多多也因此設置了專人對接機制,還進一步劃撥專項流量扶持,幫助農民利用平臺,學習運營和營銷。根據去年拼多多發布的一個報告,目前,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新農人",具備高學歷、懂經營管理、擅長整合產業上下游等特點,已經成了拼多多的主力軍。截至2021年10月,平臺的"新新農人"數量已超過12.6萬人,在涉農商家中的占比超過13%。
雖然新農人在大量涌入電商平臺,但是隨著中國漸漸步入老齡化,未來25年內,中國農民數量會將大幅減少。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曾經指出,當前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平均年齡約為55歲,以60后和70后為主力軍,呈現斷崖式的年齡分布。如何解決勞動力的問題,也成了新時代下農業發展面臨的重大的難題。幸運的是,智能技術能夠提供一些解決方案。2020年,拼多多舉辦了第一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邀請全球的青年農業科學家組隊,用四個月的時間,借助AI技術,在云南高原挑戰草莓種植。整個過程實現了無人化種植和管理,巡檢機器人、采摘機器人、自主導航運輸機器人、無人噴藥機器人、智慧管控語音服務機器人、授粉機器人和機器人調度系統等,讓我們看到科技走上田間地頭是農業的未來。去年,拼多多宣布投入100億元正式設立"百億農研"專項,不以商業價值和盈利為目的,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科技普惠。
在技術的影響下,拼多多打造出了一套更高效的物流體系,通過AI路線規劃、自動化倉儲風險管控、實時定位等技術,直連超過1000個農產區,將更多實惠新鮮的精品農貨送到用戶餐桌上。如今的農業,早已不再是過去的農業,但它卻依然是拼多多多年來堅守的初心。"腿上有泥"的拼多多仍將仰望星空,帶著它的科技成果和一代代的新農人們,一起去繪制未來的農業世界。說不定未來哪天,拼多多上的農產品就直接通過無人機從無人農場送到了你的窗戶邊。